【读者心语】第三期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5-04-30

我们需要赵汀阳这样的哲学家

吴根友

早就知道赵汀阳其人,但没有读过其书。最近两个月来,在教学与工作之余,抽空读完了赵汀阳的著作《论可能的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受益颇多,心、思喜悦。若用佛教的语言讲,有无尚法喜。《论可能的生活》一书,朋友张斌峰教授多年前就赠送给我了,但张教授读得太认真,每页都有画画写写,我几次都想读,最后还是放下了。自己在网上买了一本新版。当时由于手头有一个课题要结题,故放了一段时间。

《论可能的生活》是一本思想深邃,语言表达明晰,而又切近我们每个人生活的一本好书。人人都会追求幸福,人人都希望公正,尽管每个人对幸福、公正的理解有差异。伦理学不是教人如何遵守规范,而是应当教人如何追求幸福,如何做到公正,维护公正,创造一个公正的社会环境。实然与应然及其关系的理论讨论虽然有意义,但人的存在是行动(to do)。人在行动中不仅追求真理,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一种好生活。

人生活在与他人相互的关系之中。可能的生活不是一个人为所欲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生活,而是一个需要取得他人同意的好的生活。因此,可能的生活既体现了人的自由意志,又不是个人自由意志极度膨胀的生活。如此以来,生活中每个人追求自己的幸福就与他人发生了关系,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公正”问题。换句话说,人要在社会关系中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在社会关系中追求幸福生活就必须有“公正”的环境。“公正”的环境不是神赐予的,必须是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共同努力来建立、来创造的。所以伦理学的核心问题不是讨论所谓纯而纯的学术问题——从实然(to be)到应然(ought to be)的关系,而要讨论人知道什么是好的生活,如何创造美好的生活问题,也就是说,要讨论幸福与公正的问题。而至于康德,以及传统伦理学讨论的“人配不配享受幸福”的“德福一致”问题,仍然要从属于人追求幸福的大问题。就个人修养方面来说,人要追求美德。但如果美德没有公正的社会制度支持,“美德”就会成为极少数圣贤或道德模范的专利,就会培养出很多“搭便车”的投机取巧者。颜渊有美德不幸早死,颜渊的美德无法让更多普通的人效仿。雷锋很高尚,但很少有人愿意让自己成为雷锋,至多是偶尔学一下雷锋。

读赵汀阳的书,你不是在接受教训,也不是在课堂上听教授讲课,接受新知识,仿佛是他站在你面前与你讨论。他娓娓道来,如一泓汩汩流淌的清泉流入你的心、思。其中偶尔也有一些辩论,形式化的解释,但那就像是举例,要把复杂的问题条理化、公式化,以便于你更加清晰的把握。

也许,赵汀阳著作中有关具体哲学家思想的理解,从学术的角度看未必都能被学者们所接受,或者说有些解释还有可以商榷之处。但丝毫不影响这部著作的学术质量与思想的魅力。直面人世间的真实问题,化用其他各家合理的思想,在“无立场”的立场下就事论事,因事说理,以理贯事,理事融通,有学问而不掉书袋,有思想而不故作深刻,时有隽永妙语,而不哗众取宠,作语不惊人死不休状。

当代学院哲学屡屡遭遇“哲学何用”的质疑。如果学院派哲学多一点赵汀阳式的教授,也许这样的质疑声音要少一些。我不认识赵汀阳,也没有听过他讲课或讲座,不知他的讲座与讲课怎样?但我通过他书本的写作风格推测,他的讲课或讲座,也许可能让你如坐春风。仅以此小文来表达我读过赵汀阳著作后的直接感受,与我的博客浏览者分享阅读的快感。

(节选自作者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