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本与转进:中国哲学的共殊之辨”研讨会暨冯友兰研究会2024年年会在必赢766net手机版成功举办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4-09-14
本网讯(通讯员李宇肖、肖宴红、陈凡昕)8月31日至9月1日,由必赢766net手机版、冯友兰研究会主办,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协办的“守本与转进:中国哲学的共殊之辨研讨会暨冯友兰研究会2024年年会”在必赢766net手机版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并围绕相关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与会学者合影
8月31日上午,会议开幕式在武汉大学振华楼B107会议室举行。必赢766net手机版李巍教授主持开幕式,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执行院长王中江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兼中国现代哲学专业委员会会长范鹏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孟庆楠教授先后致辞。
李巍老师主持会议
冯友兰研究会会长王中江教授首先介绍了新一届冯友兰研究会的主要成员。接着,说明了本次会议的主题定为“共殊之辨”的缘由。共殊问题是现代中国哲学十分重要的问题,它不是近代以来才引入和扩展的西方哲学问题,而是中国哲学自身有丰富答案的一个问题。中国的哲学传统中的同和异、一和多、齐和不齐都与共殊问题有联系,我们把它的复杂形态和现在的发展,看成是同一问题的不同阶段,可以用“守本和转进”概括。冯先生在形上学里讲真际和实际,在文化领域讨论现代性、在历史领域区分理和势、气,哲学史方法论讲抽象继承法等,实际上就是把共殊关系贯穿在新理学整个体系里。在冯先生看来,哲学的真正问题就是普遍与特殊,或者说共相和殊相。
王中江老师致辞
冯友兰研究会副会长范鹏教授的致辞可以概括为六个字:感谢、祝贺、邀请。感谢必赢766net手机版和冯友兰研究会筹备召开年会、感谢专家学者共襄盛会。祝贺此次会议顺利召开。邀请各位专家学者参与中国现代哲学学会的年会。
范鹏老师致辞
冯友兰研究会秘书长孟庆楠教授介绍了研究会后续将开展的工作。目前北大燕南园三松堂已经建设为冯友兰故居纪念馆。在故居的基础之上,以冯友兰研究会的名义,联合相关的学术机构开展类似于“冯友兰工作坊”“新青年”之类的小型学术活动。对冯先生的志业的传承,不仅在于空间、学术活动,更在于其所承载的学术精神。要始终以冯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为榜样做中国哲学研究,既注重梳理中国传统的哲学历史,也始终保持着对于时代、对于生活世界的关注,并尝试通过从中国古代的哲学智慧中汲取营养汲取智慧,从而帮助我们应对时代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孟庆楠老师致辞
大会第一场主旨发言由武汉大学储昭华老师主持,共有四位专家发言。
兰州大学范鹏老师以《冯友兰对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独特贡献——重读〈新事论——中国到自由之路〉》为题,从中国社会发展新特征入手,阐述冯友兰先生“中国式现代化”这一话题的当代意义,并指出其对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独特贡献。复旦大学白彤东老师以《现代之前的现代性——作为早期现代化的周秦之变》为题,通过比较周秦之变与欧洲早期现代化过渡,认为东周时期已经具备了现代性特征,中国落后于西方不是古代对现代的落后,而是落后于西方现代性的第二期发展。西南大学高秀昌老师以《向“西”而生:中国哲学的创新之道——以冯友兰先生为中心的探索》为题,从近代中国哲学的历史和实践出发,认为无“西”则无“中”,并将冯友兰先生的哲学思想视作向“西”而生的典范,进而依此探讨中国哲学的创新之道。深圳大学王兴国老师报告了《逻辑分析方法在中国哲学中的运用和限制——从新理学看》,以冯友兰的新理学为典型,将其与金岳霖和牟宗三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进行比较,并由此思考源于西方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在中国哲学中的使用边际与限制。
范鹏老师(左上)、白彤东老师(右上)、高秀昌老师(左下)、王兴国老师(右下)
会议第二场主旨发言由武汉大学文碧芳老师主持,共有四位学者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李祥俊老师以《一般、全体与整体——冯友兰哲学中共同性概念的类型辨析》为题,从共同性思想的视阈将冯友兰哲学分为抽象一般、全体与生命整体三种基本类型,并认为这些共同性概念是中西、古今哲学交汇的产物,包容性与局限性并在,因此,如何“接着讲”冯友兰哲学中的共同性问题,对于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化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都师范大学陈鹏老师的报告题目为《生活德性的现代重建——冯友兰〈新世训〉新诠》,在他看来,《新世训》与《新原人》构成了冯友兰人生哲学的两个方面,但与冯友兰将《新世训》视作“底级的人生观和生活方式”不同,他认为《新世训》是讲生活的基本方向及其蕴涵的一组德性,并从基础性、本源性的生活德性概念出发,对《新世训》在重建现代生活德性方面的贡献作进一步的考察。
李祥俊老师(左上)、陈鹏老师(右上)、高华平老师(左下)、程志华老师(右下)
暨南大学高华平老师以《先秦诸子与中国哲学的共殊统一——从冯友兰及其中国哲学的“共殊之辨”说起》为题,考察了以冯友兰为代表的中国现代哲学家或哲学史家对“哲学”之为“哲学”的普遍性(共相)和“中国哲学”之为“中国哲学”的特殊性(殊相)的认识,尝试确立一种中西古今汇通、且具有中国特色和现代品格的“中国哲学”,并提出“共殊统一”的“中国哲学”应该具备的三大要素。河北大学程志华老师以《餐具与筷子、刀叉——论中西哲学本体论异同》为题,从“形而上学”视域、“存在与存在者”视域、“共相与殊相”视域、“名与实”视域这四个方面对中西哲学本体论相异这一观点进行考察,进而指出这种观点的不合理性,并认为本体论与中西哲学本体论的关系犹如“餐具”与“筷子、刀叉”的关系,即它们既有不同处,更有相同处。
8月31日下午第一、二场小组讨论会在振华楼B107会议室召开。第一场小组报告由复旦大学白彤东老师主持评议,共有六位学者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匡钊老师报告了《如何理解“绝对底料”——从冯友兰先生论气看中国哲学“接着讲”的可能》。他认为,冯先生借助亚里士多德“底层”论提出气是“绝对底料”属于逻辑设定。中国传统哲学讨论气含有大量的价值信息,与“绝对底料”有较大差距。冯先生言气时“底层”概念从西方到中国的挪用,为追求哲学讨论的公共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典范。南京大学翟奎凤老师以《冯友兰对佛学的认识与诠释》为题,通过辨析“在中国的佛学”和“中国的佛学”来说明佛教中国化问题,从“个体的心”与“宇宙的心”论“共相”与“殊相”问题,认为冯先生的佛学思想见解深刻。北京大学孟庆楠老师提出,此次报告解决的问题是:现代中国哲学史叙述中所呈现出的魏晋玄学核心问题,即本末有无问题与明教与自然之辨,相互之间有何关系?这些问题如何在魏晋玄学的哲学史叙述中被凝练出来?孟老师从玄学之名、玄学从清谈到玄谈的政治背景、玄学的形名观与天道观思想渊源、玄学与佛教的关系四个层面梳理了前辈学者对上述问题的讨论。
匡钊老师(左上)、翟奎凤老师(右上)、孟庆楠老师(左中)、韩立坤老师(右中)、常新老师小组(左下)、廖晓炜老师(右下)
南京林业大学韩立坤老师报告了《由“思议”而“静默”:冯友兰哲学方法论的程序解读》,提出负的方法是在哲学的语义分析、引导、观念启发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讲、说、行等特殊的哲学实践完成的。因此在正负方法之间有一个从语言到判断到静默的程序化过程。西安交通大学常新老师报告题目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省思与展望》,以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哲学研究领域的四次重大会议为切入点,提出了西方哲学观念影响中国哲学体系构建、新儒家的转化争论不休、中国哲学特性与外来评价概念常有冲突、民粹主义四点反思。也分享了四个展望:保持哲学的形而上的特质、重视现实生活的积淀、探索什么是中国哲学、突破哲学的地域性。华中科技大学廖晓炜老师以《现代中国想象:牟宗三论儒家现代性》为题,从牟宗三晚年演讲录、主题讲座中提炼出牟宗三整个哲学思考的最根本性问题,即如何建构“现代中国”,认为牟宗三一生的哲学思考,系统性地回应了这一问题。
第二场小组报告的主持评议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匡钊老师,共有六位学者发言。
中山大学黎汉基老师报告题目为《概念的歧义性与含糊性──从冯友兰的哲学思考说起》,从歧义性和模糊性两个角度论述冯友兰对概念的处理。他认为冯先生一方面呼吁分拆概念的不同涵义消除歧义,避免纯粹的言语争论;另一方面通过追溯词源、注重内涵外延的不一致性,消除模糊,避免附会。冯先生的哲学思考对概念和语言使用上具有方法论的启示意义。天津社会科学院张永路老师以《哲学史抑或思想史——冯友兰与20世纪初的中国哲学史写作》为题,回顾了20世纪初的中国哲学史写作动向:一种是以冯友兰两卷本《中国哲学史》为代表,以普遍哲学形式来撰写中国哲学史;一种是以胡适《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为代表,用思想史取代哲学史。这反映了中国哲学学科初创期的复杂局面。西南大学罗益民老师报告了《冯友兰中国哲学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归化》,从中国哲学缺乏宗教传统、宇宙关怀、描述性叙事特点切入,认为冯友兰的英文版《中国哲学简史》客观描述了中国哲学,在理论和概念表述方面有其独特性。将其回译为中文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归化,这包含了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
黎汉基老师(左上)、张永路老师(右上)、罗益民老师(左中)、冯兵老师(右中)、李秋红老师(左下)、肖雄老师(右下)
厦门大学冯兵老师报告的题目为《朱熹论曾子——兼论朱熹的子学建构》,认为朱熹将曾子子游门人编撰的《论语》纳入四书体系,论证孔曾道统之传不仅包括十六字心法,还有“忠恕一贯”,推动了曾子地位升格。这反映出朱子理学中存在一个子学系统。北京大学李秋红老师报告了《“真际”的还是“实际”的——秦汉时期作为关系的“类”概念》,将“类”概念的研究视角从有效性转移到抽象性上,提出冯友兰强调类是理智的对象、是纯思、是理、是性,类的认识经历了从实际事物到实际再到真际不断上升、抽象的过程,因而中国哲学的“类”是高度抽象的哲学概念。秦汉的类概念例如比、偶、副、属,则是对事物关系的说明。因此,讨论秦汉“类”概念的抽象性,只能从事物的相似成分和相似规则抽象的意义上来谈。湖北大学肖雄老师以《跨文化脉络中的牟宗三“智的直觉”概念》为题,沿着牟宗三中西对话的轨迹分疏辨析,提出牟宗三智的直觉概念之外延经历了“直觉的解悟”、“超理智的认识心”和“本体论的神智”并存、“自由无限心”三个阶段。
9月1日上午,第三场小组讨论会在振华楼B214会议室进行。第三场小组报告由南京大学翟奎凤老师主持评议,共有四位学者发言。
湖北大学龚开喻老师报告了《现代新儒家论“见在良知”——以熊十力、唐君毅、牟宗三为中心》,从冯友兰和熊十力关于“良知是呈现”的对话引入,提出熊十力和见在良知命题有两个关联:“良知是呈现”与见在良知一路;良知推扩出科学知识。这两个方向皆为他的学生唐君毅和牟宗三等继承并持续推进。华中科技大学王博老师报告的题目是《“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试论方东美的“诗化哲学”》,认为方东美的诗话哲学和冯友兰的逻辑分析哲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从诗话哲学的结构即境的认识和情的蕴发,人与世界在理想文化中的蓝图,艺术化的哲学表达,疑问与反思四个层面内容展开论述。
龚开喻老师(左上)、王博老师(右上)、马晓见老师(左下)、吕威老师(右下)
武汉大学马晓见老师以《〈海国图志〉里的“弥利坚”形象与魏源的“托洋改制”》为题,首先确定弥利坚部分在《海国图志》中的思想位置,其次还原弥利坚形象的建构性,然后揭示这一建构性是魏源的托洋改制,最后把托洋改制和龚自珍的托古改制、康有为托的孔子改制比较,提出《海国图志》弥利坚部分既富有魏源自己的思想性,又具有强烈的建构性,应该理解为托洋改制。武汉理工大学吕威老师报告《康有为的公理世界观与儒学的近代转型》,提出康有为一方面基于对于传统天理世界观的批判,建构了公理世界观,另一方面通过公理引导中国社会初步形成现代的理性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念。
圆桌论坛在振华楼B301会议室进行。圆桌论坛以“冯友兰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为主题,由武汉大学肖航老师担任主持,首都师范大学陈鹏老师、天津社会科学院张永路老师引言,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开展了热烈的讨论。
肖航老师主持圆桌会议
在引言环节,首都师范大学陈鹏老师首先总结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现代化的三点贡献。他强调,冯友兰先生开启了中国哲学作为独立的学术体系进程;对中国哲学概念和逻辑分析进行了充分展开,把哲学从实践性的统治中解放出来;最后特别指出,冯友兰先生的工作体现出多元开放的儒学视野。天津社会科学院张永路老师指出,冯友兰先生发展了中国哲学传统研究形态,开创性地将中国哲学史划为“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并从去除圣王叙事的神圣光环、还原客观历史和引入逻辑论证的方法共三个方面推进了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进程。
陈鹏老师(左)、张永路老师(右)
兰州大学范鹏老师强调,冯友兰先生撰写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实现了从“我注六经”到“六经注我”的创造性转变,这项工作与当代建设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与学科体系具有相通之处。暨南大学高华平老师肯定了冯友兰是今人研究中国哲学所不可逾越的高峰,并结合儒学发展史切实指出,当代中国哲学学界仍面临“正名”的问题,对于“中国哲学主体性”的共识阙如,在此,冯友兰先生的工作能够提供一定启示。深圳大学王兴国老师表示,以冯友兰、梁漱溟为代表的新儒家学者充分证明,儒学工夫只有被知行合一、身体力行地践履于生活,才更具说服力与生命力。
范鹏老师(左上)、高华平老师(右上)、王兴国老师(左中)、文碧芳老师(右中)、张智老师(左下)、孟庆楠老师(右下)
武汉大学文碧芳老师宣读了以《冯友兰“良知假定”说的理论基础及其方法论探讨》为题的文章。他指出,冯友兰先生的“良知假定”说是以当时时代背景为理论基础的,基于新实在论,他反对传统中国哲学的心灵主义和直觉主义倾向,并采用逻辑分析的科学方法,对传统中国哲学模糊性与歧义性之弊端加以克服,由此促进了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近代化转型。华中师范大学张智老师提出,冯友兰与牟宗三关于“良知是否为假定”的争论具有社会效应上的现代意义。北京大学孟庆楠老师表示,在当下,中国哲学学科应当保有自身独特的思考路径,而非一味在形式上迎合西方哲学主流范式。中国哲学内部仍有许多思想资源可供发掘,并且其中蕴含着东西方所共同承认的价值。
会议闭幕式在武汉大学振华楼B301会议室举行。必赢766net手机版廖璨璨老师主持闭幕式,南京林业大学韩立坤老师做学术总结,必赢766net手机版李巍老师做闭幕致辞。
廖璨璨老师主持闭幕式
南京林业大学韩立坤老师总结本次大会:研究冯友兰先生的哲学,共殊之辨是不可绕过的重要问题。透过冯先生的哲学去理解中国哲学史,也需要把握他从共相和殊相去建构、阐释中国哲学史的知识义理的主要的工作方式。学者提交的论文中,不仅有专门研究冯先生哲学体系中的共殊之辨的讨论,还有论题涉及到现代性和现代化的共殊之辨,文化的共殊问题,哲学和哲学史的共殊问题,以及哲学具体论域,比如形而上学的、本体论的、方法论的共殊问题。整体看,本次会议对冯友兰先生的哲学,对于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史,对哲学的一般性问题的研究都很细致。
韩立坤老师总结会议
必赢766net手机版李巍老师在致辞中指出,冯先生有个关怀,中国哲学要在现代大学的建制里面有一个位置,以北京大学设立中国哲学门为标志,中国哲学具备稳固的建制位置早已成为事实。如今,我们要思考怎样巩固这个建制,本次会议对于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学科建设来说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契机。
李巍老师闭幕致辞
“守本与转进:中国哲学的共殊之辨研讨会暨冯友兰研究会2024年年会”在与会专家学者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摄影:肖宴红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