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圣经解释学到宗教哲学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09-11-10

——牛津大学亚洲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Hancock教授来必赢766net手机版访问侧记

2009年11月2日—7日,牛津大学亚洲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韩柯(Christopher D. Hancock)教授来必赢766net手机版访学,并进行了三次讲座和一次座谈会。

11月2日晚,韩教授首先做了主题为“圣经解释学”(Biblical Hermeneutics)的讲座,约30位师生参加。韩教授以“text”(文本)为切入点,强调以文本为背景解经的重要性,同时将文本延伸为广义的生活背景,比如个人的经历、性格等。韩教授采用图文结合的讲授方法,用河流表示读者与文本的鸿沟,鸿沟并非不可跨越,只要个人与文本积极互动。阅读圣经的最佳状态,韩教授认为,是在“metaphysics (形而上学)”与“ontology(生存论)”的交互中,个人与文本实现“我注六经、六经注我”式的相互注释。解经亦是生活,如同韩教授所说“Bible is not only a book to study, but also a book to live by”。阅读圣经早已成为韩教授每天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他会有意选择阅读希腊文圣经。

11月4日下午14:00-16:30,在哲院南楼113教室,韩教授主讲“马丁·路德的宗教哲学”。之所以选“路德的十字架神学”,他说,“因为路德为我们今天考察‘基督教哲学’的特征与可能性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源”。韩教授整合路德的观点,谈到上帝隐蔽自身是为了在基督身上启示自己,人不可能仅凭理性认识上帝,必须依靠启示。因此,人应当谦卑。十字架象征着上帝对人类的爱,独生子无罪受刑,正是这生存的悖论成为信仰的根基,亦是信心的源泉。约30名师生聆听了讲座。

11月6日上午09:00-11:00,在哲院北楼圆桌会议室,韩教授与哲学院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座谈,座谈会的主题为“宗教研究方法”,韩教授结合自己的治学经历,主要从印度、中国等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异同来谈。围绕宗教多元化的现实,韩教授谈到了他如何实现与不同文化的人民的互动,宗教对话已经从理论上升到现实。同时,结合师生提出的问题,韩教授谈了自己对启蒙运动后新教自由派神学的认识。座谈会共有师领、徐弢、桑靖宇、方永、车桂等10多名教师与研究生参加。大家就自己关心的问题与韩教授交换的意见,虽有两个小时的时间,但仍有意犹未尽之感。

11月6日下午14:30-16:30,在哲院北楼圆桌会议室,韩教授专门为宗教学系的研究生讲授“马太福音”。韩教授首先设问,“讲福音书,我们应当从哪里开始?”。不解决这个问题,就无法着手工作。在这一思维模式的影响下,研究生向韩教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马太福音为什么以耶稣的家谱为开篇?”。韩教授回答,为了说明耶稣的犹太人身份,这也是一种叙事习惯。他似乎不经意间想到中国文化,“是的,中国也有家谱传统,你们比我们对此更易理解”,一笑。韩教授谈到早期“fish”作为耶稣基督的象征,并写出希腊文(I-CH-TH-U-S),其含义为“Jesus Christ,Son of God,Savior”,对很多同学来说,这一文化背景可谓首次听闻。而在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马太福音》中的“为什么‘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时,韩教授提到了简单生活的重要性,当同学们紧接着追问如何定义“simple”时,他不禁沉思了一下,接着回答“love God and love neighbor, simple but difficult” 。虽以讲授《马太福音》为主,但韩教授采用“以经解经”的方法,旁征博引,又带领大家查阅了《以赛亚书》《马可福音》《使徒行传》等章的经文,大家深受启发。

本次来访,韩教授与哲院师生进行了良好的沟通,学生普遍反映获益良多,韩教授也对师生表示了感谢。对他而言,为世界各地的学生上课也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中国是他每年都要来的。他说,“就这样,你会看到,学生每年都在进步,一点一点,一步一步”。所以,他还会再来。

( 徐弢 吴莉琳)